close

在家菩薩戒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心燈-黃思婷
詞曲:彭莉 編曲:張乃仁、李秉宗、朱雲嵩

地雅大嗡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De Ya Da Hom, Ga De Ga De, Ba La Ga De)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Ba La San Ga De, Bu Di So Ha)


點燃一盞心燈 照亮這世界 看那人間淨土在眼前

一顆心 一個真 一個人 一畝田 幸福的種子在一念間

閉上眼在雙手合十間 我感覺慈悲在蔓延

當淚水洗盡容顏 那是甘露的化現

閉上眼在雙手合十間 我感覺慈悲在蔓延

一個願無量善緣 菩提心永不褪變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受持五戒得人身 ;


受持八關齋戒種出世因;


而受持「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更是進一步盡未來際的菩薩發心。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受持菩薩戒,於因地發菩提心,從微細的心念上軌範自己,視一切眾生如自己的親眷,做人做事,無不是慈悲喜捨,念念落實救拔眾生離苦得樂的菩薩道行,自利利他,成就無上的菩提佛果。


《梵網經》云,受持菩薩戒能獲五種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在家菩薩戒一、


戒目「菩薩戒」原是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真佛宗的弟子原有很多是發大乘菩提心的,故得以受戒之。


我認為「真佛宗」的弟子,人人要守:「五戒」。


「密教根本十四大戒」。


「事師法五十頌」。


這三者,是「真佛宗」的根本戒律。修持精進者,且發大菩提心者,可再受「菩薩戒」。


在佛法中,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給「出家人」受的「菩薩戒」;


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有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在家」菩薩戒。


 蓮生活佛將菩薩戒優婆塞經戒本戒目,述之如下:


(在家菩薩戒戒目)


《重戒戒目》


(一)殺戒。


(二)盜戒。


(三)大妄語戒。


(四)邪淫戒。


(五)酤酒戒。


(六)說四眾過戒。


《輕戒戒目》


(一)不供養父母師長戒。


(二)耽樂飲酒戒。


(三)不瞻病苦戒。


(四)見乞不與戒。


(五)不承迎禮拜尊長戒。


(六)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


(七)不持六齋戒。


(八)不往聽法戒。


(九)受僧用物戒。


(十)飲有蟲水戒。


(十一)險難獨行戒。


(十二)獨宿尼寺戒。


(十三)為財打人戒。


(十四)以殘食施四眾戒。


(十五)蓄貓狸戒。


(十六)蓄獸不淨施戒。


(十七)不蓄三衣缽杖戒。


(十八)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


(十九)販賣斗秤不平戒。


(二十)非處非時行欲戒。


(廿一)商賈不輸官稅戒。


(廿二)犯國制戒。


(廿三)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


(廿四)僧不聽輒自說法戒。


(廿五)在五眾前行戒。


(廿六)僧食不公分戒。


(廿七)養蠶戒。


(廿八)行路見病捨去戒。


我(蓮生活佛)曾經在「真佛法語」中如此說:


唯有犯「七逆罪」的人不得受戒,因這七逆罪,有大障遮,故不得受戒。


七逆罪是:出佛身血。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闍黎。破羯摩轉法輪僧。弒阿羅漢。


蓮生活佛為何可以傳授「菩薩戒」呢?


因為上師承釋迦牟尼佛授記,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付托,


彌勒菩薩賜戴紅冠,


是真正入毘盧大光明海的大持明金剛阿闍黎啊!


原則上「菩薩戒」就是「一切眾生戒」,也就是三世諸佛的本源,三世諸佛是眾生所修成,所以祇要明白上師所傳的菩薩戒,有發心要受,無犯「七逆罪」的人,皆得受戒。有弟子來求受「菩薩戒」,「紅冠聖冕金剛上師」奉請本師尊釋迦牟尼佛為羯摩阿闍黎,奉請彌勒菩薩為得戒阿闍黎,而蓮生活佛是教授阿闍黎。


要知道傳授菩薩戒時,是十方諸佛同壇尊證的,如此一來,受了菩薩戒者,十方菩薩就成了同學及善友了。


「真佛宗」正正式式的傳授「菩薩戒」,正正式式的教授菩薩戒,受過戒的弟子,可以正式的披上戒衣。


二、師尊開示在家菩薩戒「菩薩戒」是很大的戒律,是不容易守的,五戒是所有佛教徒都應該要守的戒。


「三壇大戒」包括受五戒、沙彌戒(新出家者受戒)、菩薩戒(三壇大戒裡面最大的戒)。


「菩薩戒」是很高的戒律,你們如果能守菩薩戒,將來就能夠成為菩薩。


受「菩薩戒」很快,很容易受,但是很難守。難守怎麼辦呢?犯了錯怎麼辦呢?要懺侮,菩薩很慈悲,經你一懺悔,祂都會原諒你,你不能因為菩薩慈悲會原諒你,就一再的犯錯(眾笑),你就不把戒律看在眼裡,反正會原諒我就隨隨便便,這是不可以的。


菩薩是很慈悲,是會原諒你,但是你自己也要謹慎,對於戒條要特別注意,不要輕易去犯錯,你每一次犯錯每一次懺悔,天天來懺悔,自己也不好意思!菩薩看你天天懺悔,祂也很累!「菩薩戒」是易受難守,不管如何,犯錯一定要懺侮,在菩薩面前唸「菩薩戒」三到廿一遍,然後再說犯了那一條戒。


每一位弟子都可以受菩薩戒,受戒證書寫得清清楚楚─ 「自願盡形壽遵守菩薩戒律而不犯」,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力量,身體力行,在你有生之中,都要遵守菩薩戒律,不去犯錯。羯摩阿闍黎釋迦牟尼佛、得戒阿闍黎彌勒菩薩、教授阿闍黎紅冠聖冕金剛上師蓮生活佛向大家保證,保證將來大家都可以到摩訶雙蓮池,身心放光,身體跟心都放光,你守戒就等於守住了光明珠,你心中有光明珠自然放光,就可以有清淨心。


光明珠暇如蒙塵的話,要趕快洗乾淨。洗手兼要洗心,洗身兼要洗心,心假如乾淨就有光明珠,自身寶不假外求,嗡嘛呢唄咪吽。


三、師尊蓮生活佛解釋戒目 1、 大妄語戒: 未見言見,未證言證,未得言得,你還沒有開悟說:「我已經開悟了。」你還沒有得證果位說:「我已經是菩薩了。」


 2、 酤酒戒: 酤酒就是替人家買酒,譬如大陸官員如果說:研究研究。


那你就要送煙跟酒去給他,如果你送酒給他,那就是「酤酒戒」,你自己不要送給他,叫別人送給他(笑,眾笑),這變成「教唆戒」(笑,眾笑)。


3、 不瞻病苦戒: 有親人或同門生病,你知道生病很痛苦,你卻不去幫助他,不去看他,這樣子是犯戒,「福田第一」是看病,所以有人生病,我們應該站在同門的立場去看他,幫他解除煩惱。


4、 不持六齋戒: 這條是比較難一點,但是你假如持早齋的話,就可以了,勉強通過,持早齋就好,早齋加起來等於六齋啦(笑,眾笑,眾鼓掌),持早齋就好。


 5、 不往聽法戒: 有法師來說法,你就要去聽,有人會說:「這個法不知道好不好?」跟您完全沒有關係,那怎麼辦呢?假如別宗派的法師正在說法,你若去聽,他講的又跟我們不同,偏偏又犯了這條戒,不知道要怎麼辦?


你若跟這位法師很熟,你一定要去聽,自己本門的法師、上師來,你一定要去聽,其他的法師,你有興趣才去聽。


 6、 受僧用物戒: 出冢人用的東西,他若拿給你,你可以拿去用,他不給你,你私自拿來用,不可以的。他經常睡的床,你一來就躺下去睡,也不可以。


 7、 飲有蟲水戒: 這條很難守,以前井水裡面有很多蟲,現在自來水大概就沒有蟲(笑,眾笑)。


 8、 蓄貓狸戒: 菩薩戎是「自他平等」的,你跟所有的畜牲動物都一樣平等,你把吃剩的東西拿給貓、狸、狗吃,都不可以的,你一定要用清淨的食物給牠吃,但這一條容易犯錯,乾脆就不養。


你不能虐待動物,為了佛堂的清淨,也不可以養貓、狸、狗,因為牠們都是比較髒。


 9、 蓄獸不淨施戒: 與前條一樣意思。


 10、 不蓄三衣缽杖戒: 有親戚、朋友要出家,你準備三衣、缽、杖供養出家人,假如有人要出家,你不供養他,算犯戒。


 11、 非處非時行欲戒: 在家居士一定要在自己的家裡,在自己的床上,不可以隨便亂來,不可以跑到樹下。非時是指白天,不可以在白天,一定是在晚上。


 12、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 種田把別人的水引到自己的田裡,不可以。水要保持流動乾淨,不能變成蚊蠅或雜物的場所。


 13、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 有新鮮的食物要先供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每次吃東西以前一定要供養佛、法、僧。


吃到一半想起來再供養就不太好,因為裡面有口水(眾笑),每次吃東西以前先觀想供養,變化供養,唸供養咒,得新食不供三寶也是輕戒之一。吃過的或吃剩的都不可以,買來還沒吃,放在冰箱,也算是新的。


14、 僧不聽輒自說法戒: 出家人說法你不去聽,自己說法。


15、 在五眾前行戒: 四眾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五眾指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式叉摩那(學法女,將受具足戒而學六法之女子)、沙彌(出家受十戒之男子)、沙彌尼(出家受十戒之女子)。


另一解釋五眾包含師長長輦、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當你遇到五眾時,你要走在邊邊,或稍微退後一步的地方。但是引導他們到法壇時,你要走到前面。


 16、 養蠶戒: 養蠶是在利用蠶,讓牠吐絲做衣服,到最後牠死掉,現在已不養蠶。


 17、 行路見病捨去戒: 計程車司機經常會碰到,路邊躺看一個病人,你一看:「唉呀!我時間很急啊!」你看到他,你不救他,捨了他就跑,你沒有幫助他不行!有人在路邊生病,你看到他,你一定要救他,幫他找醫師,找人來幫忙他,照顧他。


你假如看到這個人病得很重,自己怕惹麻煩,算了!看見等於沒看見,不可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ight1 的頭像
    bright1

    明亮的部落格

    bright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